魏收

魏收

  魏收(507年—572年)字伯起,小字佛助,钜鹿下曲阳(今河北晋州)人,南北朝时期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。与温子升、邢邵并称“北地三才子”。魏收历仕北魏、东魏、北齐三朝。天保二年(551年),他正式受命撰魏史,魏收与房延祐、辛元植、刁柔、裴昂之、高孝干等“博总斟酌”,撰成《魏书》一百三十篇,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。书成之后,众口喧嚷,指为“秽史”,魏收三易其稿,方成定本。后官至尚书右仆射,天保八年(557年)迁太子少傅。武平三年(572年)去世,朝廷追赠他为司空、尚书左仆射,谥文贞。

轶事典故

  吾为魏公藏拙


  魏收的文学在北朝颇为出众,魏收便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,期望能够在江东得以流传。结果徐陵渡过长江时,把魏收的文集扔进江水里。随从问起原因,徐陵回答道:“我这是在为魏公藏拙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0

生平

年少成名


  魏收的先祖是汉朝初年的高良侯魏无知。祖父魏悦是魏无知的六世孙,他性情深沉厚重,胸怀宽阔,宣城公李孝伯对他深为器重,把女儿嫁给了他。魏悦担任济阴太守,政绩斐然。魏收的父亲魏子建历任左光禄大夫,加封为散骑常侍、骠骑大将军。去世后,追赠为仪同三司、定州刺史,谥号文静。


  魏收从小机警敏捷,不拘小节。十五岁时,已经熟悉了文章的写法。他曾随父亲奔赴边疆,喜欢骑马射箭,并想靠武艺建功立业。荥阳人郑伯调侃他说:“魏郎,你使用过的兵器有多少?”他很惭愧,便下苦功夫读书,积年累月磨平了床板,因此以文采扬名。


  魏收最初被任命为太学博士。当时,尔朱荣在河阴大肆捕杀朝臣,他凭借智慧逃脱,侥幸免于一死。吏部尚书李神隽很器重他的才学,奏请朝廷授他为司徒记室参军。节闵帝即位后,下诏测试群臣,让魏收起草封禅书,他提笔一挥而就,连草稿都没要。文章近千言,改动的地方寥寥无几。这时,黄门郎贾思同侍立在天子旁边,他十分激赏魏收的才学,对节闵帝说:“即便有七步成诗的才华,也不能超过魏收。”又升任散骑侍郎,不久,受命掌管天子的起居注的记录,并参与国史的编纂。很快,又兼任中书侍郎,时年26岁。


文辞讽谏


  北魏孝武帝初年,朝廷又下诏命魏收担任原来的官职。朝廷堆积了许多文书诰命,魏收一一处理,事事都能让孝武帝满意。孝武帝曾调集大批士卒到嵩山南麓狩猎,前后共十六天。当时,天气寒冷,朝野一片埋怨哀叹的声音。孝武帝与近臣们以及各位嫔妃都奇装异服,行为轻薄癫狂,大多不合礼度。魏收想劝谏但心里又害怕,想沉默不发却又不能自抑,便呈上自己写的《南狩赋》以作讽喻,文章虽然辞采过分华丽,而终属高雅宏正之作。孝武帝亲手写诏,对魏收的文章大加褒奖和赞美。


居高思退


  起初,高欢坚持辞让天柱大将军的职务,孝武帝命魏收起草诏书,以顺从他的请求,想再加封他为相国,问魏收相国的品秩有多高,魏收据实回答,孝武帝便作罢了。魏收没有揣测出主子和丞相的心思,心里很不安稳,请求解去自己的官职,朝廷下诏同意。过了很久,朝廷命他任孝武帝哥哥的儿子广平王高赞的开府从事中郎,魏收不敢拒绝,便作《庭竹赋》以抒发自己的心情。不久,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与济阳的温子升、河间的邢子才齐名驰誉,世人称他们为“三才子”。这时,孝武帝对魏收已有猜疑,他便以有病为由坚决辞去官职。


受命修史


  后来,魏收被召至晋阳,任中外府主簿,不断受到嫌弃和斥责,并遭到鞭打,很久都不能施展抱负。适逢司马子如奉命来到高欢的朝堂,利用宴会的机会同高欢开玩笑说:“魏收,是天子的中书郎,国之俊杰,希望大王您给他点好的脸色。”他因此转为府属的官员,然而,高欢对他并不优待。魏收因为不得重用,又请求撰修国史。同僚崔暹在高澄面前推荐他说:“国家的历史事关重大,你们父子二人建立的霸王的丰功伟业,都需要记载下来,这件事非魏收不能胜任。”高澄便启奏朝廷,命魏收为兼散骑常侍,修撰国史。武定二年(544年),他担任正常侍,领兼中书侍郎,仍旧负责修撰国史。


才情横溢


  后来,高欢回到朝廷,东魏孝静帝命他为相国,高欢坚决推辞,让魏收代他写奏章。奏章写好后送给他,这时高澄在旁边,高欢指着魏收说:“这个人应当又是一个崔光。”武定四年(546年),高欢在西门豹祠宴集群臣,对司马子如说:“魏收任史官,写我的善与恶。听说北伐的时候,权贵们常常送给史官吃的东西,司马仆射你是否也曾宴请过史官呢?”因而两人一起大笑。高欢对魏收说:“你不要见元康这些人在我面前奔走,我就认为他们很勤劳。我今后的名誉地位在你手里,不要认为我不知道。”不久,加封魏收为兼著作郎。


  侯景背叛了北魏,攻击南部边境。高澄当时在晋阳,命魏收写下五十余页纸的一篇檄文,他不到一天就写完。朝廷又要送给南梁檄书,让南梁朝廷送给侯景。魏收刚入夜执笔起草,三更就已写完,文章写满了七张纸。高澄很赞赏他。魏孝静帝曾在秋季举行射箭,让群臣赋诗。魏收诗的末一句是:“尺书征建业,折简召长安。”高澄非常欣赏诗的雄壮豪迈,对周围的人说:“我朝现在有魏收,便是国家的光彩。雅俗共赏的文章,析理通达,气势纵横。我也让邢子才、温子升不断写作,才情词气都赶不上他。我有时心有所思,忘了而没有说出,说出来了词语又不详备,不能完全把意思表达出来。魏收呈上他起草的文章,都把我的想法说得完完全全。这种人才真难得。”又命魏收兼任主客令,接待梁朝的使者谢珽、徐陵。侯景投降南梁,梁朝的鄱阳王萧范当时任合州刺史。高澄命魏收写信劝谕萧范。萧范得到书信后,便率领所部西上,州刺史崔圣念占据了这座城池。高澄对魏收说:“今天平定一州,你出了很大力,但遗憾的是‘尺书征建业’还没有实现啊!”


撰写《魏书》


  高澄遇害身死后,文宣帝高洋到晋阳,命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、高德正、吏部郎中尉瑾在北边的相王府参与机密大事。魏收又转任秘书监,兼著作郎,又担任定州大中正。这时,北齐即将建国,杨愔奏请把魏收置于别的馆舍,命他撰写受禅的诏书典册。
北齐天保元年(公元550年),他任中书令,仍然兼任著作郎,封为富平县子。二年,朝廷命他撰写《魏史》。四年,任他为魏尹,所以给予他优厚的俸禄,让他专门在史馆著述,不参与其他事务。当初,高洋让群臣各自陈述自己的志向,魏收说:“我愿在东观秉笔直书,早日写出《魏书》。”所以,高洋命他专任其职。又下诏命平原王高隆之负责监修史书,但只是挂名而已。文宣帝对魏收说:“好好地直笔写史,我始终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。”



  魏收在前人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,与通直常侍房延、司空司马辛元植、国子博士刁柔、裴昂之、尚书郎高孝干博览总括,认真斟酌,写成《魏书》。辨析酌定名称,逐条甄别选择。又搜集博采亡佚的史料,连缀补续缺漏未写的史实,完成一代史书,上表奏闻朝廷。修撰成的这一代重要的典籍。其规模是:共有十二纪、九十二列传,共一百一十卷。天保五年(554年)三月,呈送天子。这年秋天,魏收被任命为梁州刺史。魏收因为全书并未修完,上表请求继续完成这项事业,朝廷同意。十一月,又送上十志:《天象》四卷、《地形》三卷、《律历》三卷、《礼乐》四卷、《食货》一卷、《刑罚》一卷、《灵征》二卷、《官氏》二卷、《释老》一卷、共二十卷,加上续写的纪传,共一百三十卷。全书共分十二帙,其中有三十五例,二十五序,九十四论,前后还有二表一启,都是由魏收独创的体例。


横遭非难


  魏收性格急躁,不能公平待人。过去同他有冤仇的,大多隐去人家的善政美德,不载入史册。他写史时常洋洋自得地说:“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,敢同我魏收作对!我的史笔要抬举你能让你上天,要贬低你能让你入地。”


  因为贵族子弟议论认为魏收撰述史书不公平,文宣帝便命他在尚书省与贵家的子弟儿孙们一起共同讨论。前后投诉史书问题的有一百多人,有人说遗漏了他们家的世系职位;有的说他的家人没有被记载入史;有的说书中有随便诋毁的地方。魏收都根据情况一一解答。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的传略附在他的族祖卢玄的传后;顿丘的李庶家的事传,称他本来是梁国蒙地人。卢斐、李庶对他颇有讥讽,说他写的史书不真实。魏收性情急躁,非常气愤,启奏朝廷说他们诬告,想对自己加以迫害。文宣帝早先就看中了魏收的才学,不想加罪于他。这时,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评魏收,和卢斐、李庶一起获罪,各被鞭打,流配在街巷市坊,卢思道也被罪罚。然而,终因众口铄金,议论纷纷,朝廷下令命《魏书》停止传播发行,让群臣们共同商议。允许史书中牵涉到家事的人进入史局,不真实的地方可以陈述吁请。于是,贵族子弟众口传扬,称《魏书》为“秽史”,投递诉状的人一个接一个,魏收应接不暇,无法抗拒。这时,左仆射杨愔、右仆射高德正二人权倾朝野,与魏收关系密切。魏收也为他们家里的人作过传,这两个人不愿说《魏书》不真实,便堵塞言路,终文宣帝一世,不再议论这件事。


  孝昭帝认为《魏书》没有刊行,命魏收进一步研讨审改,他奉诏后对《魏书》作了很多修改。朝廷下诏允许《魏书》传行,魏收认为书稿藏之秘阁,外人无法看见。于是,朝廷命送一本交付并省,一本放在邺城,任凭人们翻阅改易。


最后岁月


  太宁元年(561年),朝廷加封魏收为开府。河清二年(563年),他兼任右仆射。这时,武成帝终日沉湎酒乡,朝中大事委付侍中高元海。高元海凡俗平庸,不堪大任。因魏收的才名震动世俗,都官尚书毕义云善于处理繁琐的事务,元海便虚心依赖他们。魏收畏祸保身,不能匡救时弊,被人们所讥讽。武成帝在华林另外建造玄洲苑,极尽山水台阁的壮丽,下诏命在台阁中画上魏收的像。


  武平三年(572年),魏收去世,朝廷追赠他为司空、尚书左仆射,谥号文贞。有文集七十卷。魏收因为写史书得罪了一些人,北齐灭亡之后,魏收的坟墓被仇家挖掘,遗骨被丢出坟墓外面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0

史学成就

  魏书


  《魏书》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。共一百二十四卷,本纪十二卷,列传九十二卷,志二十卷,因有些纪、列传和志篇幅过长,又分为上、下、或上、中、下三卷,实共一百三十卷。举凡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况,书中都有较详尽的交待。其二十卷志尤有价值,从东汉初班固修《汉书》到唐初修《五代史志》近六百年间,《魏书》以外的各纪传体史书中或根本没有书志部分,或虽有书志,但缺少刑法、食货等重要内容,《魏书》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,《官氏志》针对北魏政权的特殊情况记录北魏官制,兼及拓跋部所属各部原有姓氏与所改的汉姓。《刑罚志》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,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,据不完全统计,见于《魏书》的各族人民起义达一百三十馀次之多。《食货志》对于北魏的均田制有详细记述,为后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,提供了可贵的材料。《释老志》是《魏书》首创,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,对于佛教发展的记述尤详,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。《魏书》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,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,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。


  《魏书》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,本纪缺二卷,列传缺二十二卷,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,分别由后人取魏澹《后魏书》、李延寿《北史》、《高氏小史》等补足。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有点校本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0
作者《魏收》的诗文

魏书·傅永列传

魏收魏收 〔唐代〕

  傅永,字修期,清河人也。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国,寻复南奔。有气 干,拳勇过人,能手执鞍桥,倒立驰骋。年二十余,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,请于 洪仲,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。永乃发愤读书,涉猎经史,兼有才笔。自东阳禁防为 崔道固城局参军,与道固俱降,入为平齐民。父母并老,饥寒十数年。赖其强于人 事,戮力佣丐,得以存立。晚乃被召,兼治礼郎,诣长安,拜文明太后父燕宣王庙, 赐爵贝丘男,加伏波将军。未几,除中书博士,又改为议郎。转尚书考功郎中,为 大司马从事中郎。寻转都督、任城王澄长史,兼尚书左丞。

  王肃之为豫州,以永为建武将军、平南长史。咸阳王禧虑肃难信,言于高祖。 高祖曰:“已选傅修期为其长史,虽威仪不足,而文武有余矣。”肃以永宿士,礼 之甚厚。永亦以肃为高祖眷遇,尽心事之,情义至穆。萧鸾遣将鲁康祚、赵公政众 号一万,侵豫州之太仓口。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。时康祚等军于淮南,永舍淮北 十有余里。永量吴楚之兵,好以斫营为事,即夜分兵二部,出于营外。又以贼若夜 来,必应渡淮之所,以火记其浅处。永既设伏,乃密令人以瓠盛火,渡淮南岸,当 深处置之。教之云:“若有火起,即亦然之。”其夜,康祚、公政等果亲率领,来 斫永营。东西二伏夹击之,康祚等奔趋淮水。火既竞起,不能记其本济,遂望永所 置之火而争渡焉。水深,溺死、斩首者数千级,生擒公政。康祚人马坠淮,晓而获 其尸,斩首,并公政送京师。公政,岐州刺史超宗之从兄也。

  时裴叔业率王茂先、李定等来侵楚王戍。永适还州,肃复令大讨之。永将心腹 一人驰诣楚王戍,至即令填塞外堑,夜伏战士一千人于城外。晓而叔业等至江,于 城东列陈,将置长围。永所伏兵于左道击其后军,破之。叔业乃令将佐守所列之陈, 自率精甲数千救之。永上门楼,观叔业南行五六里许,更开门奋击,遂摧破之。叔 业进退失图,于是奔走。左右欲追之,永曰:“弱卒不满三千,彼精甲犹盛,非力 屈而败,自堕吾计中耳。既不测我之虚实,足丧其胆。存此足矣,何假逐之?”获 叔业伞扇鼓幕甲仗万余。两月之中,遂献再捷,高祖嘉之,遣谒者就豫州策拜永安 远将军、镇南府长史、汝南太守、贝丘县开国男,食邑二百户。高祖每叹曰:“上 马能击贼,下马作露布,唯傅修期耳。”

  裴叔业又围涡阳,时高祖在豫州,遣永为统军,与高聪、刘藻、成道益、任莫 问等往救之。军将逼贼,永曰:“先深沟固垒,然后图之。”聪等不从,裁营辎重, 便击之,一战而败。聪等弃甲,径奔悬瓠。永独收散卒徐还,贼追至,又设伏击之, 挫其锋锐。四军之兵,多赖之以免。永至悬瓠,高祖俱锁之。聪、藻徙为边民,永 免官爵而已。不经旬日,诏曰:“修期在后少有擒杀,可扬武将军、汝阴镇将,带 汝阴太守。”

  景明初,裴叔业将以寿春归国,密通于永,永具表闻。及将迎纳,诏永为统军, 与杨大眼、奚康生等诸军俱入寿春。同日而永在后,故康生、大眼二人并赏列土, 永唯清河男。

  萧宝卷将陈伯之侵逼寿春,沿淮为寇。时司徒、彭城王勰,广陵侯元衍同镇寿 春,以九江初附,人情未洽,兼台援不至,深以为忧。诏遣永为统军,领汝阴之兵 三千人先援之。永总勒士卒,水陆俱下,而淮水口伯之防之甚固。永去二十余里, 牵船上汝南岸,以水牛挽之,直南超淮,下船便渡。适上南岸,贼军亦及。会时已 夜,永乃潜进,晓达寿春城下。勰、衍闻外有军,共上门楼观望,然不意永至。永 免胄,乃信之,遂引永上。勰谓永曰:“北望以久,恐洛阳难复可见。不意卿能至 也。”勰令永引军入城。永曰:“执兵被甲,固敌是求,若如教旨,便共殿下同被 围守,岂是救援之意?”遂孤军城外,与勰并势以击伯之,频有克捷。

 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,永为宁朔将军、统军、当长围遏其南门。萧衍将马仙卑 连营稍进,规解城围。永谓英曰:“凶竖豕突,意在决战。雅山形要,宜早据之。” 英沉吟未决,永曰:“机者如神,难遇易失,今日不往,明朝必为贼有,虽悔无及。” 英乃分兵,通夜筑城于山上,遣统军张怀等列陈于山下以防之。至晓,仙琕果至, 怀等战败,筑城者悉皆奔退,仙琕乘胜直趋长围,义阳城人复出挑战。永乃分兵付 长史贾思祖,令守营垒,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。擐甲挥戈,单骑先入,唯有军主 蔡三虎副之,余人无有及者。突陈横过,贼射永洞其左股,永拔箭复入,遂大破之, 斩仙琕子。仙琕烧营席卷而遁。英于陈谓永曰:“公伤矣,且还营。”永曰:“昔 汉祖扪足,不欲人知。下官虽微,国家一帅,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!”遂与诸军追 之,极夜而返,时年七十余矣。三军莫不壮之。义阳既平,英使司马陆希道为露板, 意谓不可,令永改之。永亦不增文彩,直与之改陈列军仪,处置形要而已。而英深 赏之,叹曰:“观此经算,虽有金城汤池亦不能守矣。”还京复封,永先有男爵, 至是以品不累加,赐帛二千匹。除太中大夫,行秦梁二州事,代邢峦镇汉中。

  后还京师,于路除恆农太守,非心所乐。时英东征钟离,连表请永,求以为将, 朝廷不听。永每言曰:“文渊、充国竟何人哉!吾独白首见拘此郡。”深用扼腕。 然于治民非其所长,故在任无多声称。未几,解郡,还为太中大夫,行南青州事, 迁左将军、南兗州刺史。犹能驰射,盘马奋槊。时年逾八十,常讳言老,每自称六 十九。还京,拜平东将军、光禄大夫。熙平元年卒,年八十三。赠安东将军、齐州 刺史。

  永尝登北邙,于平坦处奋槊跃马,盘旋瞻望,有终焉之志。远慕杜预,近好李 冲、王肃,欲葬附其墓,遂买左右地数顷,遗敕子叔伟曰:“此吾之永宅也。”永 妻贾氏留于本乡,永至代都,娶妾冯氏,生叔伟及数女。贾后归平城,无男,唯一 女。冯恃子事贾无礼,叔伟亦奉贾不顺,贾常忿之。冯先永亡,及永之卒,叔伟称 父命欲葬北邙。贾疑叔伟将以冯合葬,贾遂求归葬永于所封贝丘县。事经司徒,司 徒胡国珍本与永同经征役,感其所慕,许叔伟葬焉。贾乃邀诉灵太后,灵太后遂从 贾意。事经朝堂,国珍理不能得,乃葬于东清河。又永昔营宅兆,葬父母于旧乡, 贾于此强徙之,与永同处,永宗亲不能抑。葬已数十年矣,棺为桑枣根所绕束,去 地尺余,甚为周固,以斧斩斫,出之于坎,时人咸怪。未三年而叔伟亡。

  叔伟,九岁为州主簿。及长,膂力过人,弯弓三百斤,左右驰射,又能立马上 与人角骋。见者以为得永之武而不得永文也。正光中,叔伟子丰生袭封。

蜡节诗

魏收魏收 〔南北朝〕

凝寒迫清祀,有酒宴嘉平。
宿心保所道,藉此慰中情。

© 2023 古诗词大全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|